2015天津南開區(qū)一模文綜歷史試題答案

學習頻道    來源: 陽光學習網(wǎng)      2025-04-02         

本站非官方網(wǎng)站,信息完全免費,僅供參考,不收取任何費用,請以官網(wǎng)公布為準!
天津市南開區(qū)2015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
  陽光高考門戶整理《2015天津南開區(qū)一模文綜歷史試題答案》
歷史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3頁,第Ⅱ卷3至8頁,共100分。
第Ⅰ卷
注意事項:
1.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2.本卷共11題,每題4分,共44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大約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中記載:“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 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最準確信息是
A.郡縣制優(yōu)于分封制                 B.井田制遭到了破壞    
C.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                 D.社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
2.蘇格拉底曾說: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最優(yōu)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蘇格拉底這些話的主要政治意圖是
A.提倡婦女參政                    B.主張人民主權   
C.反對輪番而治                    D.重建道德價值觀

2015南開一模各科試題答案下載http://www.denniswhiteconstruction.com/zt/nankaiyimo/

3.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把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稱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稱為“黎明之曙光以后繼起的光照萬物的太陽”。黑格爾之所以這樣評價宗教改革是因為這場運動
A.創(chuàng)立了新的宗教派別                   B.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觀點                   D.使社會各階層破除了宗教迷信
4.18世紀80年代,美國政治家麥迪遜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全世界將初次看到一種以
顛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將看到整個社會權力到處服從于各部
分權力;全世界將看到一個頭腦聽從四肢指揮的怪物。”此“怪物”是指
A.君主立憲制國家                  B.聯(lián)邦體制的國家
C.邦聯(lián)體制的國家                  D.民主共和制國家
5.恩格斯指出:它實際上是“一個調節(jié)生產為目的的聯(lián)盟,他們規(guī)定應該生產的總生產量,在他們之間加以分配,并且強制實行預先規(guī)定的出售價格”,實質上是“資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下列與材料中的“它”最相關的是
A.早期殖民擴張                    B.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C.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D.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6.“它標示的不只是這場戰(zhàn)爭勝敗的嚴峻性,更因為它標示著以商品和資本來改變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軌道,作為中國的近代與中世紀的分界線,是顯而易見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鴉片戰(zhàn)爭                        B.甲午中日戰(zhàn)爭
C.八國聯(lián)軍侵華                    D.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
7.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認為清代學術思潮是“以復古為解放”。下列可以佐證該
觀點的是
A.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          B.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
C.袁世凱倡導“尊孔復古”          D.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
8.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級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導致這種比重變化的原因是
階級成分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
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已經完成            B.農業(yè)合作化基本實現(xiàn) 
C.人民公社普遍建立             D.“包產到戶”廣泛實施
9.有學者認為:“西方現(xiàn)代化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其優(yōu)勢與弊端都已經十分清楚。二戰(zhàn)后,人們企圖修補這個社會,修補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一是修補資本主義,二是修正民族國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圖‘超越’民族國家,但并不是消滅民族國家。”下列表述不符合這“兩個方向”的是
A.建立歐洲共同體                  B.實行國家干預經濟
C.推行社會福利政策                D.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
10.1973年,毛澤東在會見某國外賓時說:“我跟一個外國朋友談過,我說要搞一條橫線,
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伊朗、土耳其、歐洲……”毛澤東提出“一條線”外交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              B.打破長期以來的外交僵局
C.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              D.對付來自蘇聯(lián)方面的威脅
11.被認為為1924年至1930年期間西歐各國關系之改善奠定基礎的是
A.《凡爾賽和約》                   B.《洛桑條約》
C.《洛迦諾公約》                   D.《非戰(zhàn)公約》
 
第Ⅱ卷
題號
12
13
14
得分
 
 
 
注意事項:
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試卷上。答案寫在每道題后面的答題框內
2.本卷共3題,共56分。
12.(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陸路絲綢之路在古代中國曾長期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從8世紀初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發(fā)達之后,已有衰落的趨勢。到15、16世紀,這條曾經為古代文明建立過豐功偉績的陸路絲綢之路,伴隨著東西方海上直接貿易的開始,終于變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來的歷史遺跡了。
 ——摘編自《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與路線圖》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陸路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海上絲綢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主要通道。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絲、茶等農副產品更是經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萬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萬斤;絲的出口從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2)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現(xiàn)象對中國經濟的影響。(6分)
    材料三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和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基于新安全觀的周邊外交大戰(zhàn)略。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fā)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摘編自“中國經濟網(wǎng)”
(3)依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重建絲綢之路”有何積極意義?這反映了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哪些特點?(10分)
  歷史學習經驗  http://www.denniswhiteconstruction.com/lishi/
陽光考試網(wǎng)    考試資訊分享    m.yggk.net             [責任編輯:yggk]
陽光考試網(wǎng)手機版 |   學習頻道 |   學習專欄 |   大學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統(tǒng) |   高考志愿填報 |   專題列表 |   教務管理系統(tǒng) |   高考錄取查詢

  陽光文庫   免費學習門戶 備案號:閩ICP備11025842號-3 網(wǎng)站地圖

本站所有資料完全免費,不收取任何費用,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版權和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陽光學習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